处暑,又称出暑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时至处暑,气温逐渐下降,暑气渐消。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这期间天气虽仍热,但已是呈下降趋势。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,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,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,要注意预防“秋燥”。
处暑养生指南
一、春捂秋冻
处暑时节,暑气逐渐散去,凉意渐生,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。
“春捂秋冻”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,但在现实生活中,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,不能死搬硬套,冻得适度才行。“秋冻”还要因人而异,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、代谢功能下降、血液循环减慢,既怕冷又怕热,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,更应及时增减衣服。
二、预防秋燥
处暑时期会出现“秋燥”,燥热容易耗气伤阴,气虚导致四肢无力、神疲懒言;阴虚则可见咽干、口干、鼻子干。
处暑前后,虽然早晚天气转凉,但中午气温依旧较高,暑湿较重,湿邪困脾,也容易让人感到疲倦乏力。
处暑后,天气逐渐变得干燥,易产生鼻燥咽干、咳嗽少痰、手脚心热等,此时例如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等疾病容易复发或者加重。
在干燥的秋天要注意多喝水,保持体内的水分充足,早晚可以涂抹保湿霜,防止皮肤过于干燥导致皴裂。
三、预防感冒
秋天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要多调整、增减衣物,预防感冒、颈椎病、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作。因为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与贪凉有关。所以,要记得通风开窗,注意保暖,不可贪凉。夜晚入睡时,一定要盖上被子、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。
四、预防秋乏
处暑来临,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懒洋洋的,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“秋乏”。处暑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渐弱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,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,特别是老年人。
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“秋乏”更容易出现。专家建议要减缓“秋乏”,睡眠尤其要充足,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。
五、饮食调养
为了驱火祛暑,人们在夏天常吃一些苦味食物或者冷饮,往往会导致脾胃功能有所减弱,所以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食用过于滋腻的补品,脾胃一下子适应不了,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。
处暑时节则不宜过早开始“大补”,我们进补时最好选择那些“补而不峻”“润而不腻”的平补之品,这样既营养滋补,又容易消化吸收。
抵抗力差、患有慢性疾病的人,最好不要擅自选择补品,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,以取得更好的进补效果。
“处暑”期间,气候逐渐干燥,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少摄取辛辣、多增加酸性食物,以加强肝脏功能。